民生福祉!山东省地矿局六队用地质锤敲出幸福路

  山东省地矿局六队格外的重视增进民生福祉,认真聆听职工们的心声和诉求,尽心尽力解决影响群众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让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1958年,招远玲珑的深山里开进了一支由94名“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组成的队伍,这是山东省地矿局六队的前身。他们肩负党和国家的“寻金”希望,摸进了寒气森森、犬牙交错的百年老硐,用地质锤敲开了玲珑金矿新的生机和活力,也敲开了六队一路的辉煌和幸福。

  说其辉煌,是因为那些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三山岛金矿、焦家式金矿、寺庄深部金矿的发现;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幸福,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在地质队员们拾级而上的生活细节里……

  7月16日傍晚,记者接到一个来自苏丹的语音电话,来电的是六队青年技术骨干张朋。一年前,他与13名同事一起,被派往苏丹开拓地勘市场,自此在苏丹已持续工作了一年零一个月。打电线多摄氏度的高温路面回到基地,电话里依稀还能听到同伴们野外归来稍作休憩时的笑谈声。此前,他跟记者一再确认是不是只要语音不要视频,因为他刚干完活灰头土脸,来不及“梳洗打扮”。

  开拓海外地勘市场,既苦又累,还具有较高技术上的含金量,太年轻的地质队员没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出去了容易立不住脚;岁数太大又害怕体力精力顾不上。考虑后,六队派出去的开拓者,都是像张朋这样有一定资历又正当壮年的技术骨干。背井离乡闯市场的队员们,用地质锤敲开六队海外发展的道路,也背负着远离妻儿和父母的苦楚。

  张朋说,干地质的肯定要跑野外,一跑大半年都很正常,自己早已习惯了这种抛家舍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这种“习惯”,却被队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六队党委书记、大队长丁正江说,他自己也是跑野外出来的“地质男”,他最懂这帮“铁汉”的“柔情”——自己在外苦点累点都能扛,其实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老小。

  为了让这帮在外打拼的小伙子没有后顾之忧,队领导“一对一”结对子,与驻外队员家属建立密切联系,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据张朋介绍,队领导隔三差五就往自己家里打电话,唠唠生活情况,问问孩子学习,并且通过聊天、家访和调研等,多渠道及时了解家里出现的大小困难,从孩子上学接送难题,到家里下水管道堵塞这些小事,队领导知晓后,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他们现在驻外工作,心是放在肚子里的,对家里的牵挂和愧疚感减轻很多。

  类似“一对一”结对子这样的,让职工们“把心放在肚子里”的“绝技妙招”,六队还有许多。比如定期举行的“书记接待日”,由六队党委书记、纪委书记等队领导“坐镇问诊”,聆听职工们的心声和诉求。这些诉求无论大事小事,只要是职工提出来的,都是队里惦念的心头事,都是要集中力量去办的事。

  丁正江常说,要把群众当自家人,真正听到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让群众满意。疫情缓和以后,他时不时从威海基地赶到招远基地调研。“水井辘轳上的钢丝绳有倒刺,容易划伤手,抓紧修理一下”“广场花园里的草坪缺失严重,联系专业园林绿化公司帮忙出个改善提升方案”……他边走边叮嘱工作人员尽快解决这些影响群众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

  此外,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六队领导先后赴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看望野外一线职工,送去党委和工会的关心关怀;队里每年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为全队职工缴纳补充医疗保险,办理工会会员优惠服务卡,并获赠职工补充住院医疗保险,为289名职工办理了保险续保……这些体贴入微的关怀,让职工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与英雄地质队称号一样有历史感和存在感的,当属六队招远基地大院。走进大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自豪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大院广场中心矗立着“英雄碑”,上面镌刻着时任国务院总理2007年对六队作出的重要批示:“请国土资源部转告山东六队职工,祝贺他们在金矿勘探中取得重大发现,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环绕广场的,是成群的家属楼,这些建筑包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造的砖楼和近几年新盖的钢筋水泥楼。它们秩序井然地伫立着,像是历经沧桑又饱含幸福的历史见证者,在诉说着六队的英雄往事和快乐生活。

  据该队离退休工作科负责人赵顺红介绍,目前大队里住着450多名退休的干部职员,他们都是六队的前辈功臣。近年来,队领导格外的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对招远基地科研楼、资料楼、实验室、电力设施等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支部标准化和项目部标准化建设,极大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记者了解到,六队的“职工之家”建设很有特色。近几年,队里自筹资金200余万元,修缮标准化门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1600余平方米的具有地质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性活动场所“职工之家”。“职工之家”设有书画室、棋牌室、曲艺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为老同志们组建了多种兴趣爱好小组,队里又选派热爱文体工作、愿意发挥余热、老同志拥护的文体骨干充实到各个活动小组,组织并且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书画展等活动。这些兴趣爱好小组搞得有声有色,多次在省市县级的比赛中斩获大奖。其中门球队参加第二届、第四届山东省老年人运动会获团体金奖,两名退休职工的书画作品参加山东省老科协书画展获三等奖并收录于作品集,舞蹈队、门球队、太极队、乒乓球队参加山东省地矿局及招远市老年体协举办的各项比赛均获优胜奖;六队连续多年被省地矿局、招远市老年体协评为“先进单位”。

  对老同志来说,离退休工作科的同志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赵顺红说,有时候遇到老人固执起来不听劝,子女都无计可施时,就会找到队里离退休工作科出面沟通。而老人往往一见到离退休工作科的同志们就立马“缴械投降”,这说明他们对队里的信任已经入心入脑。

  当然,信任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队里平日里对老同志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疫情期间,为方便老同志核算检验测试,队里出面沟通,将核酸检测点设在了大院里,并且及时了解老同志身体和生活状况,为不方便外出购物的老同志上门送粮送菜。同时,还采取线上教育学生的方式,定时分享健身养生的“八段锦”,以及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健康知识宣讲活动。队里每年都为离退休职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邀请专家对体检报告进行解读,对新发现的重病患者,介绍名院名医对症治疗。同时,还建立了职工健康情况详细档案,联合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咨询指导等服务。

  对于老同志们提出的诉求,六队也是有求必应。有老同志向队里反映招远基地存在局部路面不平整等问题,六队自筹资金,先后完成老干部门球场护栏改造、局部路面整修、部分路灯维修和广场花园景观灯更换工作,消除了安全风险隐患,提升了老同志的幸福感。

  “好球!”老干部门球场内充满欢声笑语,老同志们精神抖擞,一派夕阳无限好的美好景象。

  六队有着响当当的“英雄地质队”名号,60多年来,先后荣获省部级以上找矿奖、科技奖67项,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48项,涌现出以干风林、李宏骥、李士先、董泽训、李宽等为代表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先模人物80余人。

  这样的六队,就像是一个人才孵化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地勘行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地质人才。而对于曾接受六队培养,之后离开六队在外发展的同志来说,六队是他们展翅高飞的起点,也是他们永远的家。

  现已在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机关工作的李国宏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六队的工作经历,充满感慨和感激。199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六队,在六队工作了10年时间,主要任务就是跟着队伍野外找矿。他说,六队作风严谨、爱才惜才的风格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年轻人来到六队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照顾。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年他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队长都能一口叫出来名字。

  说起807(山东省地质局807队,为六队前身),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言谈之中,记者分明感受到了李国宏的自豪感。招远偏居胶东半岛西北端,上世纪90年代交通十分不便。就是在出行都十分费劲的情况下,招远迎来送往的宾客中,不乏众多省部级领导同志。他们都是奔着招远金矿来的,而提及招远金矿,就绕不开六队。所以,大名鼎鼎的六队时不时有“大人物”造访,让李国宏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们很开眼界。

  另外一件让李国宏终生难忘的事情,就是1992年国务院授予六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六队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国务院表彰的地质队,一时间风光无两。他说,当年他们年轻人虽没机会去北京现场观看授勋仪式,但队里浓浓的喜庆氛围无处不在。最实在的就是,他们拿到了700多块钱奖金,当时他们一个月工资还不到70块钱。

  对于现已担任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院党委书记、院长的刘洪华来说,当年在六队短暂的工作经历,至今仍十分难忘。他2017年在六队干了短短一年时间,但正是这段短暂却丰富的经历,对他日后工作影响非常大。“六队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包容、开放和热情。”当年他从青岛地质院调至六队工作,队领导在工作上、生活上都给予很多关心照顾,他深刻感受到了六队浓浓的人情味。

  此外,六队的平台广阔,对刘洪华眼界视野的开阔和工作思路的锻炼也很有裨益。“给我启发最多的就是六队创立了‘焦家式’金矿成矿模式和找矿理论,改变全世界对金矿找矿的认知。”当时,黄金地质工作主要围绕石英脉型金矿,而六队人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发现了焦家金矿并系统总结焦家式金矿理论,新类型金矿床的确立震撼整个地质学界。刘洪华说,六队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促使他在青岛地质院工作期间也不落窠臼,不断实现突破。

  除了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六队人身上“真诚、奉献、担当”的品质也深深影响着刘洪华。他认为,正是这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和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让六队在找矿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取得突破,而国务院授予的“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称号,正是对六队找矿成果和精神品格的肯定。

  回首往昔,下井子、爬大山,六队人不断实现找矿突破,用地质锤敲出来辉煌的事业,也敲出来一代又一代六队人的幸福;展望未来,敢创新、肯突破,六队人地质找矿和队伍建设的道路将行稳致远、硕果可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首页首页 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发送消息发送消息 一键拨打一键拨打